1、嚴抓墻體砌筑質量,把好第一道關
(1) 禁止干磚砌筑,確保磚縫砂漿飽滿度
當用干磚砌墻時,砂漿很難鋪均勻,磚縫砂漿不易飽滿。應按GB50203-98《砌體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要求,填充墻砌筑用的空心磚,應提前1~2d澆水濕潤。施工中應嚴格控制砌筑砂漿的飽滿度,在磚孔垂直情況下,水平鋪灰并使用與磚孔模式相同的套板,防止砂漿掉入磚孔中;磚側面應先掛灰后砌筑,并用專用的灰刀壓實補灰。這樣既保證了墻體的力學性能,又提高了墻體的抗滲能力。
(2) 嚴格控制填充墻的沉縮裂縫
施工中有時將填充墻一次砌到梁底,這樣常因砌體灰縫干縮而沉降,沿框架梁底產生水平裂縫,造成滲水。
砌體與框架柱間的縫隙要用砂漿填嵌密實,框架柱伸出的拉結筋要砌入磚縫中;當填充墻砌到離梁底500tnm左右時應停工3d以上,待砌體灰縫干縮沉實后再砌頂部墻;還要留180~200mm空隙,在抹灰前采用傾斜60°左右的側磚擠緊;斜角縫必須滿鋪擠實砂漿。
(3 )加強框架梁(柱)與墻體交接處的處理
由于粘土磚與混凝土的溫度膨脹系數相差近1倍,因此它們之間必定會產生裂縫。
在混凝土框架柱與填充外墻交接處,沿高度方向應每400~600mm高設2根φ6拉結筋,伸入砌體內不小于700mm;當砌塊砌至后一層時,可用承重空心磚的磚塊斜砌塞緊;特別是在框架頂層的混凝土與填充墻交接處和其它薄弱部位,應貼1層大于300mm寬的鋼絲網片,避免受溫度變化收縮不均勻影響而產生裂縫。
對位于外墻門、窗框的安裝,盡量采用先立框后砌墻的方法,砌塊與門、窗框之間的間隙應保持在1 0~15mm之間,并用干硬性水泥砂漿填實,且應及時清除臨時固定框料所用的木楔子。如果采用先砌墻后裝框的方法,則其縫隙應用摻入微膨脹劑的水泥砂漿分層嵌實。
2、堵塞墻體上一切可能滲水的通道
外墻裝飾施工前,全面檢查墻體上的裂縫、孔洞、梁底縫隙、門窗周邊的縫隙、腳手架穿楞孔等,清除這些縫、孔中的灰渣;如遇瞎頭縫要鑿出寬度大于8mm、深度大于30mm的縫槽,用摻5%~8%膨脹劑的1∶2.5水泥砂漿將些縫、孔嵌補密實。
3、改變傳統的找平層刮糙及厚漿不滿漿貼磚工藝
找平層應通過3遍抹灰成活,每遍厚度宜在5~7mm,底層灰應用1∶3水泥砂漿,中、面層灰應采用1∶2.5水泥砂漿。為了保證砂漿粘結強度,增加和易性,減少砂漿收縮,宜在砂漿中摻入砂漿添加劑。每遍抹灰層均應充分淋水養護,大限度地減少干縮裂縫。
鋪貼飾面時,在基層和飾面磚背面滿刮專用的瓷磚粘結劑,在基層上刮粘結劑時使用齒狀刮板,刮出波浪狀,以便于鋪貼飾面磚時調整平整度。
對于重要的建筑,在粘貼面磚前,應在找平層上做1道涂料防水層。建議采用聚合物水泥復合防水涂料,以保證防水層與基層的粘結和飾面磚與防水層的粘結,涂刷3~4遍,厚度約1.5mm,然后按以上所述方法鋪貼飾面磚。
鋪貼飾面磚時通過合理設計,不采用緊密拼貼,保證縫寬大于5 mm。勾縫材料應優先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漿,操作時首先應徹底清除縫中殘渣,灑水濕潤后先勾橫縫、后勾豎縫,縫溝應凹進面磚2~3 mm,勾成外凸的半圓形弧面,然后澆水養護,以防開裂。
4、加強金屬門窗與飾面磚墻面之間的密封處理
窗框與墻洞側壁交接處及型材拼縫處和螺釘孔(或鉚釘孔)應使用橡膠密封墊或周邊擠填密封膏,內外窗臺周邊也應擠填密封膏。
外窗臺窗框下緣與飾面磚交接處勾縫不密實是造成外墻滲水的薄弱環節。因此在接縫處應預留5~8mm槽口,并用橡膠密封膏認真嵌填密實。
鋁合金推拉下框滑道兩端,應開槽10mm向外排水,另外在封邊及軌道根部也應鉆1個2rnm左右小孔,這樣可能排出滑槽中出現的積水,減少滲水的機會。但應注意,鉆孔時嚴禁將下框壁打穿,否則便成了新的滲水通道。